央视网消息:“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首儿歌唱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许多喜迎节日的习俗,如龙舟竞渡等庆祝活动;端午节,也是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端午节,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世界的中华文明瑰宝。
回眸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眺望建国百年时民族复兴,习近平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传承:不忘历史,吸收精神养料
喜迎端午,中华民族创造出多式多样的文化习俗。包粽子,在春秋时期便有记载,到了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在唐朝粽子的形状就出现了锥形、菱形等式样,而在宋朝就已有将果品添入粽子的包法……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也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庆祝习俗。在湖南汨罗市,赛龙舟前必须前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披上红布,供于祠中祭拜,然后将龙头安于舟上进行竞渡。不仅湖南,湖北、广东等地龙舟竞渡之前也有祭拜龙神、纪念屈原等民俗仪式。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拴五色线、插艾条、饮雄黄酒等多种习俗迎接端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习近平用“基因”一词为优秀传统文化打上鲜明烙印。
此外,习总书记还引用过屈原著作《天问》《九歌》《离骚》等篇章佳句。在他看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传承传统文化,折射出一个国家、人民对本国历史的态度。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只有秉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中华民族的成长。
创新:与时俱进,丰富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时期儒释道并立、宋明时期理学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在当代中国,“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习近平还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继承积极思想,摒弃消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创造新方式,新方式加入新元素。在端午节,幼儿园小朋友穿上汉服,学习古代礼仪、诵读名家经典;小学老师组织端午节知识问答,答对学生可以获得端午节香囊、红包;大学生在学校食堂一起包粽子、编织五色线;各地高校举行赛龙舟比赛,多支代表队敲着响鼓,喊着号子,在河上竞速……
人民创造了源于生活的文化,文化酝酿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都是文化创新的战场,文联、作协、孔子研究会都是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习总书记言语中时时提及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信:充满勇气,开拓精神力量
端午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也是世界很多地方都会庆祝的节日。其中龙舟竟赛就已经在世界多国落地生根,不仅像日本、越南等邻国有,就连大洋彼岸的美国、英国、德国也有。美国纽约就连续举办了十余年的龙舟比赛,德国汉堡、法兰克福龙舟比赛已有二十多年,加拿大更是在雪地上办起了龙舟比赛……
除了龙舟比赛,中华民族的端午节习俗也早已在东南亚各国生根开花。这一天,他们也会吃粽子、佩香囊、拴五色线。这是端午节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概括简洁、富有张力。唯具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人民才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端午节在2009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2013年,我国珠算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以总数38项居世界第一。2016年,二十四节气再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总书记说,以史为鉴,一个抛弃了自己文化的民族,如同失去了灵魂,不但难以发展壮大,也许会迎来历史悲剧。纵览世界历史发展,环顾全球各地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坚实的文化自信。
唯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唯有中华文明传承的繁荣兴盛,唯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情寄于言,习近平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特质。
在传统文化节日里感悟精神力量,在中华优秀文化中积聚内心自信,用内在的力量和自信,外化为现实生活的动力,就一定不会辜负端午时节这美好光阴。(文/钱景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