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说“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相对于新事物带来的危险和不安,对旧式规则的依恋和官僚惰性,更值得警惕。
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态度。他举例说,“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
实际上如果没有微信,你今天甚至都看不到这篇文章。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微信,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至少会无聊很多,想想没有微信朋友圈,没有亲朋好友的PS卖萌照,我们会少多少快乐?
所以,当李克强总理说“如果沿用老办法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相信很多人都会长吁一口气。
当然不能否认,新的经济业态和模式的出现,必然会带来规则上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监管如果无法及时跟进,规则如果不及时更新,完全“放任不管”,同样也不利于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但是如何制定新规则,如何避免“一上来就管死”,却考验很多决策者的胸襟和智慧。
最近这几年,一些新经济、新业态出现的争议,核心就在于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能否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新事物。
例如网约车的出现和其他很多新经济模式一样,其优势是实行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所以新的规则和监管,本该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优势。可现实中,很多管理者依然试图把它纳入到老一套的出租车管理模式之中,并罔顾网约车的优势。
如此一来,虽然表面上看是“包容”了新事物,其合法地位也被承认了,可如果其优势被抹杀了,那所谓的承认就毫无意义,其实质依然还是“旧瓶装新酒”。
可能所有的创新者比较担忧的还是在于,在新旧之间的博弈中,依然有些部门和地方的管理者,无法抛开固有的利益格局,表面上承认和欢迎新事物,实质却只愿意将其扭曲和驯化之后,再纳入到旧有的规则中。
所以很多时候,也有必要警惕一种现象,就是中央政府在上面倡导“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可一些地方政府或部分管理者却虚与委蛇,表面包容开放,实则不情不愿。
相对于新事物带来的危险和不安,对旧式规则的依恋和官僚惰性,更值得警惕。
这其实正是时下创业者们的创新痛点。
在这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说,“我们要给市场发出一个良好预期!”市场的主体不仅敏感于市场的需求,同样敏感于政府部门给出的信号导向。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预期,经济活力也只能是“刹那间的火花”,而无法持续燃烧。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和“分享经济”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以说是已经掌握了一手好牌,而政府包容开放的大原则,相信也是不会变的。
其实,当下中国千千万万怀揣着梦想的创业者对政府所求并不多。只要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够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创新监管方式,将来不只是移动支付、分享经济继续领先于世界,我们还会在更多创新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